12月25日,基地主任董建辉教授来到马道坪遗址,为在此参加实习发掘的师生带来了题为“闽台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的起源”的讲座。讲座由基地副主任刘翀老师主持,历史系副教授葛威、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研究馆员林繁德等到场参加。

讲座从南岛语族概况、南岛语族研究的由来、南岛语族起源的理论主张、闽台史前文化的比较等部分展开。
董老师首先强调了南岛语族研究的重要性。厦门大学在南岛语族研究中具有特殊性,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学术传统的角度,对南岛语族进行多视野的研究,都显得尤为关键。

董老师讲解了南岛语族的基本概念,南岛语族本是语言学概念,实际应为“南岛语系”,后被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用于指代使用南岛语的人群。语系是语言学上对语言进行分类的最大单位,指的是具有共同历史渊源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所组成的体系,南岛语系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划分出的一个著名语系。在南岛语系之下,又按地域分成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四个语族。董老师介绍,台湾本岛上的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均属于南岛语系下的语族,除兰屿岛上的雅美族语言属波利尼西亚语族外,其余主体语族为印度尼西亚语族。

董老师指出,台湾本岛上的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共有28个语种,内部差异性很大,但具体到人群,大致可划分为九个人群,即传统研究中的高山九族——赛夏族、泰雅族、邹族、布农族、阿美族、鲁凯族、卑南族、排湾族和雅美族。21世纪以来,又细分为16个人群。
随后,董老师介绍了南岛语族研究的由来、南岛语族起源的理论主张等内容。关于南岛语人群的起源理论,其中的大陆说认为南岛语族由中国大陆南方地区起源,并迁徙扩散至太平洋地区。
接着,董老师讲述到,从3万年前开始,一直到历史时代,台湾地区各个时期的史前文化在考古学上都有一种连续性。通过对比台湾地区与大陆东南沿海之间的史前文化,从中可发现其共同特征和传承性。
董老师以大坌坑文化等为例,比较了台湾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福建地区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异同。董老师还介绍了一些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遗传物质的研究,部分研究认为,最早的南岛语人群起源于福建等大陆东南沿海地区。
最后,董老师寄语,南岛语族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需要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共同努力,解决课题中仍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

刘翀老师对董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参会师生就有关问题和董老师进行了交流,董老师一一进行了精彩而细致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