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与创新:用脚步丈量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的力作
——读《竞争与共生:光复后的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
陈建樾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厦门大学中华民族研究中心)

(周慧慧:《竞争与共生:光复后的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以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为中心》,新北市: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2年。)
已故民族学、人类学家林惠祥在厦门大学工作期间,开创了中国大陆台湾少数民族研究实地研究的先河,但之后少有大陆学者再踏进台湾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2023年,周慧慧博士的《竞争与共生:光复后的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由花木兰出版社刊行,该书的出版补齐了这一缺憾,是近年来祖国大陆关于台湾少数民族实地调研的一部力作,其特点有三。
一是以梳理历史为起点,勾勒反映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关系的基本线条。实地田野调查重当下,有时会忽略历史的重要性。早在延安时代,毛泽东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之一发展”,当下是历史的承继,作者在田野调查中特别注重在历史中寻求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关系发展的基本逻辑;专研民族关系史的姚大力教授也指出,“人活在文化里,而文化活在历史里,要了解自己和别人,就要了解历史”。在讨论台湾光复后的区域族群关系时,作者从“历史上的族群关系”切入,以“日据时期”为时间分割点,从文化交流、政治秩序、族群意识等方面描绘出历史上的族群关系特征,以此定位研究起点,确立实地调研的基本方向。
二是在田野调查中从多维度认识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关系,实现今昔互望。囿于政治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大陆关于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的实地调查研究匮乏,相关的学术话语长期由台湾岛内学者占据,这既不利于两岸的学术对话,也无益于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开展对台湾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的科学研究。自1987年台湾解严后,政治环境渐松,两岸往来互动逐渐增多,前往台湾开展调查研究的条件也日渐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得以赴台调研。自2014至2017年,作者先后五次赴台湾中部仁爱乡开展田野调查,时间长则三月,短则两周,带回大量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实属珍贵。利用田野资料,书中呈现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关系在不同领域的真实面貌,并通过对话历史、反思历史,详细梳理族群关系如何演变、主流方向为何、哪些因素影响了族群关系的机制运行等问题,为读者呈现了立体的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关系,打破了单一文献讨论或理论研究的死板。历史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使得这一民族学调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今昔互望,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关系提供了充分证据。
三是重视从主位视角阐释田野材料。主位研究法是民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为了从上述一手材料中爬梳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关系的真实呈现,作者侧重从主位视角进行讨论。一来借丰富的图像资料还原调查现场。二来保持访谈资料的原真性。三来客观地参与观察各族群在不同场域中对族群边界的认识、当地人弥合族群间隙与维持动态平衡的方式。这三种阐释意义重大,既体现了调查研究的专业性,也保障了实地调研材料阐释的充分性和可信性。但作者未熟练掌握当地方言,部分访谈内容需依靠报道人翻译,或信息有所遗漏或表达不精确,此为其不足,但不致影响整体研究的推进。
浸润并承继着经由林惠祥先生开创的厦门大学的民族学传统,作者用脚步丈量台湾少数民族社会,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发现问题,在实地调研中呈现真实的当下,通过对话与反思历史并进而给予田野资料以深度的阐释,因而不失为近年来了解台湾族群关系的一部重要学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