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三峡大学联合主办,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厦门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25年度专题会议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学术研讨会”在三峡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三峡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王延中指出,学会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鼓励研究人员继续在民族理论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民族理论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呼吁专家学者深挖宜昌抗战历史文化,彰显宜昌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价值,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文柱指出,民族理论学科要守正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创新平台机制,更好地继承学术传统。民族理论研究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学会要推动学术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三峡大学特聘教授田敏和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大龙主持,6位专家学者对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见解。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青觉强调,要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解民族理论研究的古今中西之争;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大龙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讨论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黑龙江大学、渤海大学特聘教授都永浩在系统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探索历程后认为,毛泽东从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及疆域四维度定义中华民族,奠定了现代认知的基础;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严庆指出,十四年抗战是抵御外侮的悲壮史诗,更通过“生命政治”实践重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党总支书记、执行院长曹大明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展陈,展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对于引导民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凝聚的理论与政策”“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抗战历史与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等分论坛,与会者交流了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为弘扬抗战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学界智慧。

厦门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董建辉主持闭幕式,各分论坛召集人向大会汇报各分论坛的研讨成果。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建樾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会议通过多维度对话深化了对“抗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认知,为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宇松、刘少俊、周敏全程参与此次会议,并在分论坛做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