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晚,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甘肃考察队一行在白银市景泰县入住酒店的多功能会议室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厦门日报资深记者陈少英和基地副主任陈博翼老师分别为全体成员作报告。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晗主持本次思政课。

张晗指出,此次甘肃之行我们把思政课堂搬到历史现场、搬到田野中,堪称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堂,同学们应好好珍惜。在紧张的实践考察间隙安排讲座,就是为了在行走中提升大家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历史学、考古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术基本功,还应在融媒体时代学习新闻写作,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接着,陈少英为学生们作题为《融媒体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新闻写作的变与不变》的报告。她从采编流程、团队协作、速度与真实、表述要严谨、玩转好标题、内容为王、导语写作等七个方面入手展开报告,特别强调要“抢首发,抢时效,抢独家”“保证内容真实安全”“语言表述不能出现政治差错”“标题要有内涵、有情感、有趣”。最后,她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要发掘年轻人的潜力,锻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永远相信年轻人。

之后,基地副主任陈博翼以这几天的实地考察为基础,帮助学生复盘所见所感,提升学术水平。他指出,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历代王朝经略西北,除了相应的军事配置和攻守,祀典和文化跟进亦必不可少。明政府突然在成化年间第一次修建伏義庙,与西北边防形势密不可分。从碑刻可见,正德、嘉靖两朝,高级别官员介入秦州伏羲庙建设,进一步推升其礼制地位,伏羲庙进入国典。几十年间,明代经略西北官员强调“重本”和“张本”,即回归象征中华文明的本源和道统,坚定时人信心,不轻言放弃西部边陲重镇。通过国家祀典和话语强化,明政府团结西北各民族,建设和巩固边疆的历史,堪称明朝的“铸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