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时谈到:“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特性同样也离不开考古学。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学在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对考古学青年学生的殷殷嘱托,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于2023年10月31日邀请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讲座教授魏坚先生在厦门大学福建浦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面向正在进行考古实习的2021级本科生们开展题为《考古学视野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讲座。
本次讲座是厦门大学2021级浦城考古实习系列讲座“在野之学,考古问道”的第三讲,由厦门大学考古系主任、本次田野考古实习指导教师付琳副教授主持,浦城县博物馆馆长吴卫华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参加了讲座。魏坚教授在进入讲座正题前首先表达了对厦门大学考古系目前工作以及成果的肯定,并且对未来的前景给予祝愿与慰勉,希望厦大考古能够把握好现阶段工作,为探索中国史前与历史时期东南区域的文化面貌继续贡献力量。接着魏坚老师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于中华文明史
魏坚老师认为中华文明史辉煌灿烂,特别是其相对其他文明古国而言所具有的一脉相承、从未断绝的特性使得我们能够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但是在认识到这一骄傲事实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背后的原因,地理环境因素便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原因。特别是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有效地克服地理环境的制约时就更是如此。

中国版图上的南北两条山系,从北边的大兴安岭到帕米尔山结,又由帕米尔山结一直延伸到海南岛的两条山系,将内部的三级台地包裹,如同一个硕大的靠椅。这样的地理环境特点使得内外文明交流有限,为“连绵不绝”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进而为绵延不绝的文化与彼此交融的民族共同体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考古学早期文化区系类型的探索以及“满天星斗”学说的实践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影响早期人类生存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魏坚老师还列举了个人考察、田野工作经验,如阴山受到东南季风强度的影响呈现出绿意盎然的景象,在山南水北之处寻找遗址而非山阴等例子,强调考古工作中应该关注地理环境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的形成
魏坚老师继续从国家的形成角度来探讨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回顾了从三代国家形成的初级阶段,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初级阶段,再到辽金元乃至明清时期以分治与统一为代表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高级阶段。他认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就是在国家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得以巩固与发展。而不同的朝代其文化交融的特点也不同,在这样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中,以考古学的视角来做观察与研究,就要求把不同朝代之间,王朝内部不同时期的差别加以细化,这样才能还原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程,做出实实在在的历史,踏踏实实的考古学研究。
魏老师列举自己在新疆地区的汉唐城址研究,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遗址的对比来阐述不同朝代其背后不同的文化与民族交流特点。紧接着魏坚老师特别强调一点——在真正的研究之前,首先是要在心中把握好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由于传统史学观点中常谈论的是中原正统王朝,而忽略边疆的少数民族王朝乃至将两者对立,如此在谈论民族共同体的问题中是不成立的。他认为只有摒弃这样的观点,更多地谈共性才能客观还原出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以及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程。
三、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程中,魏坚老师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不同民族共同拥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作为一个纽带将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生生不息,这样的文化基因又使得人们能够认同彼此,为彼此作为一个整体做出贡献,海外侨胞远离家乡仍能义无反顾地为中华民族捐献援助如此,不同民族的中华儿女们从古至今团结奋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也是如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断强调“文化自信”与“话语权”,对考古学提出了更高的期许与要求,这就需要考古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实物资料的研究不断地去认识民族文化基因的内涵,进而巩固与深化我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文化的感召力。
四、关于北方民族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贡献
作为长期在祖国北疆工作研究的考古工作者,结合长期的实践工作成果,魏坚老师从北疆的视角出发,提出“何以中国,因有边疆”的观点,北侧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因素与南方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形态。由于气候的变化,不断的南下,或征伐或贸易,几次建立起统一王朝,使得北方的制度、文化与南方民族间不断地融合交流,不断地注入新的文化基因,才能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得到不断的革新与延续,变得丰富多样。当然不止北疆,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是周边各民族的融入,北疆又恰是最突出的典型,农牧差异使得南北之间产生征战与贸易,在差异中逐渐接受彼此并团结为一个整体,形成如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至此,讲座内容结束,同学们踊跃提问,魏老师也一一作答。